文熊丙奇
  熊丙奇,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,教授。
  2011年,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进入第9个年头,这也是关键之年。自主招生的未来走向如何,是赢得公众信任,减轻考生负担,还是进一步加剧公众的改革焦虑,增加学生的学业和考试负担,就看这一年中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是否有改革意识,能否对有关自主招生环节进行全新调整。
  如果自主招生继续现行模式——“自主招生资格考试+统一高考+集中录取”,即每所自主招生高校通过单独或联合考试、学校面试,先给符合条件的考生自主招生资格,再要求这些学生必须参加高考,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将该校作为A志愿(或第一志愿),考生高考分数必须达到学校承诺的录取条件,方可被录取,那么,无论自主招生怎么改革,都摆脱不了两个事实:其一,高校是利用这一政策“抢生源”;其二,高校举行的自主招生测试,不管是联考还是单独考试,都变身为“小高考”。这样的“自主招生”,除了增加公众的改革焦虑、考生的压力之外,对突围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格局与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,没有任何积极意义。
  说到底,现行自主招生,本质上是“伪自主招生”,没有学校的自主权,也没有学生的选择权。要让自主招生改革有积极意义,办法十分简单,就是打破集中录取,真正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、扩大考生选择机会。具体的操作路径有二。
  其一,基于高考成绩的大学自主招生。这是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办法,具体为:6月底高考成绩公布之后,学校主动提出申请自主招生的分数门槛(不再是以前的按志愿、分数依次投档,学校的投档线是被动“投出来”的),达到分数要求的学生可以自主申请多所大学(比如5—6所),可同时获得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,再根据学校的办学质量、录取专业、提供奖学金等进行确认。这样的自主招生,首先通过统一高考,确保了基本的公平;其次,把统一高考的功能由选拔变为评价,是学校评价学生的材料之一,学校基于高考成绩,再结合中学学科成绩、中学综合表现和大学的面试考察,自主录取学生,充分体现学校的自主性;再次,每个学生可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,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,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,建立起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。
  从操作层面看,大家的担忧无非两方面。一是公平问题。学校自主设立分数门槛,入围面试的学生肯定远多于实际录取学生(比如2∶1),这一过程会否有猫腻?二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,学生可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,必然出现确认报到比例低,大学录取任务不能一次完成的问题。这些担忧完全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改革配套予以消除。这包括要求自主招生高校组成独立于行政部门的招生委员会,负责制订自主招生标准,监督自主招生过程;详尽公布自主招生学生的高考成绩、中学学科成绩、中学推荐资料、大学面试考察成绩以及面试考察的老师姓名;在自主招生阶段结束后再进行集中录取,未被录取的学生和未完成的高校招生计划,按原来的高考录取体系进行投档和录取。
  事实上,由于现在的自主招生名额只是学校招生总数的5%,所以上述试点大可放心进行,当自主招生成熟时可进一步扩大比例。另外,目前拿到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,获得的其实是高考录取降分优惠(降低20—30分),相比大学在高考后自主划定申请分数门槛,哪一个更具公平性呢?
  其二,基于联考成绩的大学自主招生。这就是在大学联考推出之后,高校结合联考成绩、中学学科成绩以及大学面试,就可录取学生。这些学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、集中录取。换句话说,5%的高校自主招生权,不再与集中录取嫁接。这一调整无疑是革命性的。如果该模式推行,将在统一高考之外培育由社会机构组织的考试,这一考试靠市场竞争(学校的认可与学生的选择)获得公信力,联考形式成熟后,甚至可一年举办多次,每次考试都可以作为申请大学自主招生的有效成绩。这样,我国的高考升学就将建立起“分类考试、综合评价、多元录取”的新系统,打破一考定终身。
  同样,对于这一模式,公众最大的担忧还是公平问题。需要指出的是,大学完全自主招生,不只是大学的自主权,也是学生的自主选择权。当选择大学的权利真正交到学生手中,我国高校还会像今天这般无视受教育者的权益吗?在美国大学中,正是由于有两项基本制度——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,学生有权“以脚投票”选择大学,才使大学不敢不重视教育质量,再牛的教授,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,也必须上讲台为大学生上课。
  以上两条路径,实行起来并不难,只需政府部门放权给目前试点的80所高校即可。可以说,只要突破这一环,真正的自主招生就将在我国教育体系形成。但这也正是自主招生改革的最难之处——教育行政部门不愿放权。客观上说,这不仅仅是自主招生改革的难题,也是我国所有教育改革的难题。在笔者看来,政府部门放权是改革的大势所趋,我国《教育规划纲要》所指出的推进政校分开、管办分离,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,已经明确了政府必须放权。因此,2011年的自主招生改革走向,某种程度检验着我国教改的诚意,假如政府部门把5%自主权交给大学,让大学大胆尝试,这意味着动真格的教改,反之,教改则是雷声大、雨点小,变为换汤不换药的走过场和折腾。